查看原文
其他

聚同济,共话这件大事!

同济大学 2023-10-23


TONGJI



今天(10月18日),九三学社上海高校论坛第64次会议在同济大学开讲,聚焦“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主题,由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主办,九三学社同济大学委员会承办。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同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冯身洪等出席会议。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周锋、副主委苏良碧、副主委杨守业、教育专门委员会主任李道季,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统战处处长傅欣出席论坛,来自上海市委统战部党派处和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近20所沪上高校党委统战部负责人、九三学社基层组织和社杨浦区委负责人,九三学社教育专门委员会、上海制造专门委员会部分副主任,有关社员代表,以及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相关职能部门同志参加会议。

钱锋在致辞中表示,卓越工程人才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应当以培养国家急需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己任,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变革,打通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的“最后一公里”,打造一支心怀爱国之志、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丰富、创新能力突出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队伍。希望广大九三学社社员时刻心怀“国之大者”,既要围绕“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持续开展调研,精准建言献策;还要以培养国家急需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己任,为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路,为上海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更多九三学社的智慧和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先后获批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本次会议特邀丁奎岭和郑庆华两位校长分别作主旨报告。

丁奎岭在题为《以“变”应“变”、以“大”育“大”,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交大探索与实践》的主旨报告中,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推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在交叉学科布局、产教融合育人、教育教学改革、国际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构建五个方面的积极探索。他表示,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交通大学将始终以兴邦为任、育人为本、创新为魂,不断地创新求变,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应对行业领域的快速变迁;以大改革,培养心怀“国之大者”、具有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人才,超前布局、深化改革、连通中外,打造一流的工程教育。

郑庆华在题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的主旨报告中,从“使命共识”“平台共创”“发展共赢”三个方面介绍了同济大学响应时代急需、国家急需和企业急需,依托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和国际合作,有组织推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探索。他表示,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要在选拔方式、培养模式、责任主体和评价标准上实现“四大转变”,从根本上开展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打破学科边界,开放校园围墙,协同企业资源,促进“人才、创新、教育、产业”四链融合,打造政校企合作共赢新生态,开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冯身洪在致辞中表示,高质量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同济大学致力于工程教育创新,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卓越工程人才。当前,工程教育面临着既要攀高峰又要补短板的挑战。作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我们期待与各兄弟院校一道,共同探索面向全球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方向和新智慧,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高校人的新贡献。

随后,与会人员分为3个小组开展交流,分别从探索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方式和构建培养机制等方面,聚焦卓越工程人才的内涵、学科交叉、校企融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并积极建言献策。大家表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应转变传统理念,以关键核心技术和未来关键技术为导向,建立校企“双师制”,打造可持续的校企、校地联合培养模式,协同培养跨学科复合型的工程科技人才,不断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在下午的圆桌论坛上,与会专家们围绕“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瓶颈和突破点”“卓越工程人才产教融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和机制建设”“卓越工程人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机制”等议题建言献策。



来源: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

九三学社同济大学委员会

图片:周游、党委统战部

视频:宋宇星

编辑:陈少颖


往期回顾




相关链接👇

    

“丝路画卷”上的同济手笔!


相关链接👇

    

贵重!这份同济人的独家记忆,值得一看

相关链接👇


太赞了!焕然一新,同济又升级了→


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